笔趣阁>军事历史>汉末皇戚>第二百二十六章 局势应对
口信给他的龚苏入了秦宓营帐,只是事情出乎他的预料,在他询问口信后,秦宓的回答却让他非常无语。

“口信?明府又非不识字之人,谈及要事,书信先生便可,何需口信?”秦宓小声回道,他确保两人声音只有自己听得清楚。

“什么!汝……”龚苏惊喊了几个字,就被秦宓制止。

只见此刻秦宓以手遮住龚苏嘴巴,同时轻声道:“嘘!先生莫大声,当心隔墙有耳。”说完,他眼神望向营帐几处方向,那里在黑夜外营地的火把下,影影绰绰的多了不少人影。看他们笔直站立的模样,看着像是戍卫的蛮兵,但无疑人有些多了,几乎几步便有一人,按理来说即使秦宓是汉使,身份特殊,但也不该有这么多人,可此时帐外之人如此多,只能说明一点,有人在听风。

眼神眨了几下,龚苏示意自己明白,这才在秦宓放手后问道:“既如此,先生却为何如此狂,苏必来也。”

“不如此,帐外诸人可准先生来此地乎?”秦宓看了眼帐外晃动的影子,嘴角露出一丝笑意道。

“这……”龚苏顿了一会,点了点头,不知如何言语。

的确,现在帐外中立或者反叛的板楯蛮渠帅都在打听汉军是否真来此地,如果未来,他们就不害怕汉朝;而如果来了,这些人肯定要投降。这种关键时候,如无特殊情况,这些人肯定不会让身为汉朝使者的秦宓与营地里的蛮人有太多接触的,毕竟如果板楯蛮内部混乱,分歧不一的真实情况被汉人知道,他们还能做什么?

这其中,一直支持反叛的蛮人更是如此,此刻在营帐外偷听的度康便是明证,只是,无论他如何竖起耳朵偷听,都听不到多少声响。龚苏一开始还能听清几个字,到后来渐渐听不到了,而那秦宓,则是一开始就听不到声音,任他如何贴近都不能听到,仿佛那秦宓就是个哑巴一样。

该死的汉人,一定是早就料到自己会偷听,特地这样防范自己。还有那龚苏老匹夫,真是忘了自己是什么人了,竟然和汉人一起同流合污,难道吾板楯蛮就真的拼不过汉人?前番若非这匹夫劝降,族人又心系家人亲属,怎么会答应投降?当时那阆中县不过就两万汉军,怎么能是他们蛮军数万人的对手。

度康咬咬牙恨恨想着,眼看是根本什么有用的信息也得不到,只能愤懑离去,而与他一样没得到消息一起离去的还有几人。营帐外,一下子便空旷许多,不过依旧有不死心的人站守在帐外,可是他们注定也得不到任何线索。

“如今局势不明,宓敢请先生教吾今日板楯蛮到底出了何事?”

“天使稍待,且听苏细说……”

营帐内,谈话在继续,在龚苏将如今板楯蛮内的内部情况全部告诉秦宓后,秦宓眉头紧锁,未想板楯蛮内部如此乱,这事情真是棘手。的确,前番看似汉军劝降板楯蛮解决了后患,但这其中内部隐藏的矛盾依旧未解决。

自古出现叛乱,多数都是一些不满现状的人振臂一呼,带动了更多本来逆来顺受,将心里的不满压抑在心里,任凭统治者剥削的其他平民百姓一起反抗。换句话说,假如没有那些带头反叛的人存在,根本不会出现所谓叛乱和起义。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所谓的兴义兵诛无道,不过是汉人封建统治者为了证明自己得天下的正统性而已。因为这些举起义旗的领袖,说穿了,本身就是原来王朝的臣民,他们只是那些臣民里极其不安的因素而已,剔除了这些因素,剩下的臣民再如何受剥削和压迫,在舆论洗脑和王朝军队面前都不能成事,后世的天朝不久如此?这才是所谓的长治久安,太平盛世,只是其中到底有多少黑暗被隐藏,也只是知道事情本质的一些人明白而已。

前番降服板楯蛮,伏泉对他们很是宽容,除了一些大恶不赦者,不杀不足以立威,伏泉都一一赦免,只有像度康那样死不肯降的人,不接受汉军的招安而逃离。当然,即使那些投降的板楯蛮人里,也有不少只是暂时投降的人而已,毕竟有的人会隐忍,能屈能伸,只要保存实力就可以再来,而有的人却没有那般心性。

这样招降的弊端在度康这些人逃回板楯蛮人里后,一些投降了,但心里依旧想反抗汉朝人的板楯蛮人顺势与他们联合,密谋再次反叛。而这次板楯蛮人的异变,说到底就是想要安稳生活的蛮人和心里依旧藏着野心的蛮人一次势力上的碰撞而已。

只是,即使现在明白这次板楯蛮人异常行为的原因,也没办法解决,毕竟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汉军野战是很难击败板楯蛮人的。击败不了,只能劝降,而劝降的后果,便是要忍受这些心中依旧没有归顺的蛮人被赦免,不然若是灭了他们,肯定会让那些真心投降的板楯蛮人心中恐惧,最终导致他们不降而反。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在自身实力不如反抗者的情况下,统治者面对反抗者都会选择妥协,和自己的统治被摧毁相比,赦免那些人,给予他们适当的社会身份,维护自己的统治,可比硬拼却有可能被反噬强的多了。不然,对这些统治者而言,那些反抗者就该灭绝,不屠光这些不稳定因素,怎么能保证自己的长治久安?杀一儆百,莫不如是,宁可杀错,不可放过。

很快,秦宓思索一番,取来笔纸,细细写了一封书信,将板楯蛮内部情形写明,然后将这信交给龚苏,在他耳边细细言语一番


状态提示:第二百二十六章 局势应对--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