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铁十字>第四十六节 去印度(1)

ps:《铁十字》实体书已进入尾款交付阶段,前期预定的同学可以进入尾款支付通道,未预定的同学也可以直接选定,具体信息可查看本小说频道第一个专栏。谢谢支持!

要不要与美国合作派兵去印度也成为延安争论的一个焦点,以王明为代表的部分国际派就跳脚,认为既然能派兵去印度抗日,为什么不能派遣去苏联抗德?这种活在梦幻里的话差点被几个带兵的老总骂得狗血淋头:美国人要我们出兵又是给东西又是送黄金,斯大林给咱们什么好处了?抢粮的事情还没有说道说道过去,就让我们去苏联?

再说,八路军凭什么要打德国人?德国人又没打过我们,这国仇家恨的也够不着啊。

毛故意控制着节奏,把国际派的丑态暴露得更多一点,除了铁杆要向莫斯科摇尾乞怜的,大部分人都对这种建议嗤之以鼻——这就在政治上做好了清洗王明及国际派的准备,不过时间还可以等一等。

当然,毛做的官样文章还是很充足的,他将拟去印度抗日和与美国合作,接纳美国观察员的消息都通过苏联观察员这个渠道汇报了回去,王明满心以为莫斯科会非常恼火地训斥一顿,那样他的机会就来了,没想到莫斯科的回电很冷淡,只说了三句话:第一句,来电已悉,加强盟国合作是世界反fasi战争的必然要求;第二句,在印度期间,党的组织要保持独立性,拒绝资产阶级腐蚀;第三句,如有可能,适当在印度发展党的组织,丝毫没有提八路军去苏联帮助援苏抗德,更没有说帮助美国是路线错误。

这让王明等人非常失望,他都怀疑莫斯科是不是有了奸细或者内奸,以至于斯大林同志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实际上他根本没有考虑到很多nei mu。

在今年夏秋之交的夏日惊雷、城堡战役中,苏联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隆美尔所部在中亚的推进速度又实在过于惊人,鞑靼人的独立和起义也配合得很好,外面还有伊朗在大开大合,都让布尔什维克高层头疼不已。为堵住这匹狂飙突进的隆美尔所部,朱可夫迫不得已,又从远东调来20万部队进行围追堵截,华西列夫斯基表示了异议,认为这会削弱远东的防御能力。

为防止日本夹击远东,苏联在几个领域与日本进行了协调,换取苏日关系稳定,便于苏联从远东抽调兵力。

第一个当然是满洲抵抗分子“消灭”,在苏联派遣布琼尼去新疆的同时,莫斯科也在与日本接洽购买粮食,日本表示粮食可以买,但骚扰满洲治安的游击队必须解决——这批游击队就是当初东北抗联,在满洲失败以后大约还有800多人越境到了苏联一侧休整,他们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会被苏军出卖,这个秘密营地在几个月前被苏军提供便利协助关东军“剿灭”了边境抵抗分子,越境绞杀的关东军完成了小林光秀当初一直想要完成的任务——全灭抗联,这个目标终于在苏联的协助下实现了。

有这个“交易”打底,日苏双方进行了一系列物资交易,稻米、小麦、面粉、大豆等源源不断地输入远东,规模已达到了几十万吨,而苏联则把金银珠宝、油画、古董、名贵家具等卖给了关东军,还搭上了一些缴获的、暂时用不着的德军装备。总体而言是日本赚了钱,苏联捞到了救命的物资——虽然这点物资对于苏联庞大的缺口只是杯水车薪,但有总比没有强。

在这样的基础上,苏联为了维护日苏中立,决定从远东“撤走”20万军队也得到了日本的理解,关东军现在忙着做生意,也懒得来理会这件事。

斯大林的逻辑很简单,让z去印度给日本人捣乱,有助于拖住日本的脚步,防止他们在远东对苏联发难,这对于苏联是有好处的,还可以恶化z与日本的关系,坚定z抗日决心,怎么可能反对呢?再说,现在苏联还想让美国送物资过来,这种事于情于理也不能太挑战美国人的耐心。

于是从8月15日开始,延安与美国方面基本达成了一致,准备开始秘密抽调兵力,集结后南下到昆明然后坐飞机去印度,在抽调之前,z首先要明确去印度的指挥官。

这次说好抽调3万人,大约是2个师的兵力,从目前3个师主力来看,所有的一线军官都动不了。毛本人其实是看好lin biao的,不过lin biao身体不行,再加上还要在旁边参赞军机,所以林暂时不能动。排除林以后,剩下可挑选的人就不多了:既要会打仗,又要上过军校有学问,还要手段灵活讲究原则,这样的人物可不好选,最后lin biao推荐了一个人。谁呢?陈赓!

他是这么解释的:“去印度打日军,首先要有一个熟悉日军的人,这个人我们已经有了——就是小林光秀同志,而与小林最熟悉的同志,又非陈赓莫属!”

毛一听有道理,陈赓打仗水平还是不错的,脑子也灵光,恰好周恩来也打电报来推荐陈赓,因此很快就定下了人选:陈赓。

给陈赓的番号是援印1师师长,由于陈赓此时是旅长,考虑到平衡问题,援印2师师长选的是358旅旅长张宗逊,张也是黄埔军校毕业,且是参加秋收起义的自己人,毛点名让这两人带兵,至于本来呼声最高的陈光反而最后没有被选中。两个师长选拔之后,由陈赓担任总指挥,张为副总指挥,由肖华兼任政委,给小林光秀安排的是援印1师副参谋长的职务,按照**的编制,差不多就是上校——也比较符合小林光秀投奔


状态提示:第四十六节 去印度(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