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个叫黄琮cong的人,字子房,家住在莆田。

宋徽宗宣和年间,他在福州闽清县任县令。

黄县令平时生活节俭,每日三餐多以蔬菜素食为主,却每天要买四两肉给他母亲吃。

他为人正直而且严格,不畏强权。

当时道教刚刚开始繁荣起来,郡守是个名叫黄冕仲人,他就趁机写了一封公文,让管辖内的12个县的县令拿着文书向百姓们征收钱物,唯独黄琮没有遵循命令这么做。

后来听说其他各县都供上了有百万银子,于是黄县令就亲自到郡府中,说用自己四个月的俸禄当做征收钱款!

郡守黄冕仲心中非常记恨,但是自己理亏,就没敢责问黄县令。

有个内侍(太监)后来被任命为廉访使去当地考核官员,多次想要徇私,黄琮都拒绝,这个内侍就记恨在心,想着如何报复他。

后来正好回京师去奏报,这内侍每次上朝,都用恶毒的言语污蔑诋毁黄琮。

有一次,使者到宫中去侍奉宋徽宗,徽宗忽然就问:“你在闽地的时候,有没有听说下属的县里面有哪个县令是贤才的?”

这内侍当时就被问懵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也想不起那么多县令的名字,却因为记恨心中只记得黄琮的名字,脱口而出,又就极力称赞了他为人正直,廉洁简朴。

第二天,皇帝就下旨升迁了黄琮为漳州的通判。

内侍出了皇宫,心中又是惭愧又是后悔,这才知道:那些行为端正的人,总是会有好报,明明自己想报复他,冥冥中竟然一场灾祸奇异的转变成了福报!

【原文】黄琮,字子方,莆田人。宣和初,为福州闽清令。平日多蔬食,但日市肉四两供母。为人方严,不畏强御。时方兴道藏,郡守黄冕仲尚书(裳),使十二县持疏敛之民,琮独不应命。既闻他县皆数百万,乃自诣郡,以己俸四月输之。冕仲虽不平,然以直在彼,莫敢诘。内臣为廉访使者,数干以私,皆拒不答,常切齿思报。会奏事京师,每见朝士,必以溢恶之言诋琮。尝入侍,徽庙问:“汝在闽时,知属县有贤令否?”其人出不意,错愕失对,唯忆琮一人姓名,极口称赞之。即日有旨,改京官通判漳州。使者既出,始大愧悔,乃知吉人之报,转祸为福如此。(刘图南说。)出自《夷坚志》


状态提示:黄子方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