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仙侠修真>南宋日记>第一百八十二章 名传天下(其二)

赵家王朝历来担心两件事情,其一是武将造反、其二是宗室领兵。所以自打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以来,凡国家的武装力量,历来是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貌似祖宗定制,可而今天到了赵昚手里,隐约之间好像不是那么回事。特别是他近两年来表现得极为反常,其中两件事情尤为突出,一是军队、二是科举。

奈何众生愚昧,没人懂得他赵昚的心思。

君不见皇帝陛下当年他信誓旦旦,举兵北伐,却铩羽而归。

大败之后,他痛定思痛,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即是“恢复之君”与“肱骨之臣”,二者缺一不可。他要人才,迫不及待地!

难免,任何特立独行的人格都不易被世俗所了解。赞扬的后面,往往就是怒骂。

就以而今讲来,天下间的好多举子在骂他,朝野之中的文武官员也在骂他。

骂的只有一件事情,便是他把本次科举催得这般着急,县试与省试时间搞得颠三倒四,难免不和祖宗规矩,甚至有好事之人跑去给太上皇赵构打小报告……

纵然如此,在君主集权的时代里,满天下叽叽喳喳的怨言也都成了不了了之之势……

话不多讲,言归正传。

便在老三刘跃声名鹊起之时,临安府却是一派紧张。这是省试,能不能博得功名,能不能鸡犬升天,就看此番了……

刘涣等人一路南来,初初赶到临安府,他怒骂一声挤到人潮人海之中,单单是处理一干考前手续,也是费了千辛万苦,累得够呛。

只见人流之中,多有风雅之上,显得高调张扬,也有沉默低调之辈。虽不予交流,但神色之中精光四射,非是池中之物。看来是越有才学的人,越是冷静;越是心中没底。越是自恃才华之辈,就越是半瓶子水乒乓响。

比如,刘涣就很注意一个人,那人不言不语,低调淡然。但行走之时,举止之间,尽显气势斐然。听人唤他一声“泰之兄”,或许是称其字,但具体姓甚名谁,不得而知。

除去此人以外,刘涣但觉得其他的都是草包。他这推论也不科学,偏偏就是一种感觉而已,那叫做“泰之兄”的人,总给他一份重于泰山的压力……

其实刘涣而今已然名声大躁。只是时人尽是听闻,不见真人,故而没人认出他来。与其擦肩而过者,只是觉得这人显得年轻稚嫩,眉宇之间或有霸气外露,但想必就算学识斐然,人生阅历也是一张白纸,成不了甚么气候的。

他也在四处查探,看看有没有一代心学大师陆九渊的身影,可人潮涌动。又有官差管理秩序,他无可奈何,直到进入考场,分了应试之所以后。更是没有机会了。

本次考试共考四场,为期三天,地点在临安府的贡院之中,全天下都在瞩目期待,看看谁是今年的状元?

第一场试本经,第二场试兼经。第三场试论一首,第四场试时务策三道。

对于第一二场而言,刘涣轻车熟路,自然水到渠成,还是把字迹写得工整斐然,使人读之一悦。他小心翼翼,半点污浊痕迹也没留下,半点改动之处也没有。就连那收取试卷的官员见了,也是暗暗点头,咂舌不已。

第三场稍有难度,刘涣结合在夔州时写的策论,以此为基调,更深层次、更具体、跟客观、更符合现实状况地加以阐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不过写成文章,又要讲求文采与辞藻,他万般留心,使出吃奶力气,把能用上的、能抄袭来的、能记起来的全部转换成自己的语气,用于试论之中。

当这第三场考完,他手臂发麻,心中疲倦不堪,暗叹好累好累……

熬到了最后一天了。要试时务策三道,所谓龙头凤尾,这最后一场,便是救亡图存,一绝生死的关键时刻。

涣哥儿也不着急,思潮涌动,胸中澎湃难安——“写什么呢,要写的东西太多了,便是给我三天三夜时间,也写不尽啊,怎么办?”他自言自语。

终于,他想起来了,以前不是写过好多篇文章的么,尽皆传到了临安府官家案上,还得以表扬的。

对了,他的名声就是在鹅湖山时,从那几篇被赵昚点赞的文章开始的。

可那时他心高气傲,文辞之中,多有不冷静的地方,像个义愤填膺,随时准备抛头颅洒热血的赤诚之人,却不像个庙堂之高、朝野之中、外能安天下、内能治家国的“国家干部!”

“有了有了,好文章是读不厌烦的,好观点更是被万世传承……”刘涣突然间神采飞扬,挥笔而就。

他工工整整地写下第一篇文章的题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本次文章,与赵昚手头的那一份不同,更加符合时事,语调语气也变成了文言文。

开笔便道:“子读诗经,闻玉玲过耳,嫩寒潜心,又见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天道苍茫不识……再闻君子三乐,一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子生来贫寒,家园凋零,一乐不得,实为憾事。然大丈夫立天地之间,上要扶朝安政、为君分忧;下当救危济困,造化黎民;外应驱除敌寇,光复河山;内必齐家治国,寻大道太平。故子不敢惶恐,更不能偷生,每思于此,愤慨难当,彻夜不眠……今狂妄,但仰武穆遗风,怒发冲冠,又合我泱泱大宋之时局,以‘君子三乐’而论,子以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他当真是愤


状态提示:第一百八十二章 名传天下(其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