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帝拥江山>第211章 草原兵动,天下乱象

后院风波无声无息的平息了,三皇子在珑翠的怀中彻底忘了要找素梅长袍公子算账,只一心要尝珑翠的味道。而珑翠也没有步步紧逼,只是敲打了这些男子一番,说若再敢胡来,他不介意替他们向三皇子讨几封“放侍书”,若他们安安静静,则井水不犯河水,彼此相安无事。在独得三皇子**爱,又有女皇默许的珑翠面前,这些男子又能说什么呢,唯有闭紧嘴巴,安分度日,再也不敢耍心机。

各家宅院大事小事不断上演的时候,四国局势越发混乱,一直对轩渊虎视眈眈的大草原也终于有了动作。中元女皇的遗孤派出孟上一出使缘语昌岐,意图说服两国与大草原联手,三路夹击轩渊,一举灭了轩渊。这位太女表示自己不在乎轩渊的国土划分,也无意登基为帝,只想安居大草原,报得母仇后,逍遥一生。

这个说法,自然是没人相信,但形势所迫,若能得到大草原的助力,轩渊一战定能加快结束,所以缘语昌岐都有些心动了。就在这时,潜入琴夕寻找李小郎君行踪的安王忽然下落不明,陪同人员尽数身死,无一活口留下。缘语女皇震怒,当即决定联合大草原,兵分两路,一路支援攻打轩渊的缘语兵,一路攻打琴夕。

昌岐女皇亦是加派兵力,势要让轩渊琴夕清了这新仇旧恨,报了私仇与国仇。

至此,大草原入局,四国战乱不休,琴夕轩渊四面楚歌,却仗着自身底蕴,顽强反抗,最后更是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敌军。然而就在琴夕轩渊战事逐渐稳定的时候,琴夕女皇忽然驾崩,太女临危受命,登基为帝,任命烈王为摄政王。

而以丞相为首的党派不满烈王把持朝政,多有抗拒之举,使得烈王行动受限,但拥护烈王的朝臣占多数,很快就让朝堂成为烈王一手遮天的地方。在此环境下,虎毅称病,带着一家老小返回故乡,竟是打算放弃一切,做个悠闲的富家老妪。

洛敢跟着虎家走了,没有返归烈王府的意思,因为他想陪伴虎佳一辈子。

洛祈带着正夫和莲斯逃到了西北,联合正夫父家的势力,决定拥护另一个皇女为帝。丞相却反对这另立新帝的做法,保持中立,并不理会洛祈等人的拉拢。

琴夕朝政混乱,邢来独木难支,唯有联合丞相,摒弃嫌隙,先御外敌而后安内。国临大难,丞相终是放下一切,和邢来联手,稳定局势,共同抵抗敌军。

紧接着,邢茹身死一事的疑点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都说是太女为夺权狠心弑母,如此不忠不孝心狠手辣之徒,不配为帝。邢来动作很快,当天就公开了邢茹的死因,她的确是死于旧患,并非他人下手,在此时机,传播流言者其心可诛。

跟琴夕相比,轩渊要显得稳定不少,甘子也奋战在前线,没空搭理傀儡太女的手段,也不需要她搭理,自会有人给这个民间女出身的太女一个教训。甘城也手段强硬,牢牢地把持着朝政,以往的**戾,在如今的乱局,却得到了众多认可。

后宫中,贤皇贵君独揽大权,却依然事事以主后为先,不敢逾越半分,还时常去掉华服,亲自伺候主后服药。不得不让人惊奇,因为这般懂得知恩图报谨守本分的人不多见了,主后当初选了贤皇贵君执掌后宫权力,眼光不可谓不毒辣。

但轩渊也有自身的烦恼,那就是怎么也灭不光的义军,为首的石南是最让人痛恨的存在,据说她还和大草原那边搭上了线,****粮草是越来越充足,直让文武百官忧心。大草原更是不遮掩自己的目的,敏称带着大军,直取轩渊皇城,疯狂的打法,竟吓得各路守军节节后退,势如破竹的闯入了轩渊腹地,直面皇城。

然而,就在世人以为敏称为履行当日遁入大草原时的誓言而继续深入的时候,他却下令就地驻扎,停下了所有攻击,无论联军将领怎么劝说也不动。完成出使任务的孟上一回到大本营,稍作调整,便以中元女皇遗孤的名义向轩渊发出号召,凡自愿归顺者,可得享平安,不然大军一入,将是血流满地,无人可活。

草原太女表示自己只要甘城也的性命,若有民间义士出手,夺仁城也狗头,定以国士之力待之。甘城也果然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刺客一日比一日多,好在有许始调度,一并替她挡了回去。许始与连加宜的感情经过几年的磨合,变得越发深厚,而连加宜却从未凭着情分要求许始做什么,只默默地跟随,很是乖巧。

轩渊琴夕境况不好,缘语昌岐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战事耗损的终究是敌我双方的兵力,两国国力到底有限,颇有些后力不足。若时间一长,只怕倾全国之力也难以支撑,而大草原又在这个时候按兵不动,实在是让人气怒却无可奈何。

昌岐皇室在帝储关系越发融洽后,迎来了相对平和的时期,这也是昌岐百姓看到希望的一个支撑点,毕竟江山社稷后继有人,是国家稳定生活安稳的保证之一。太女连日忙碌,竟是半分喘息的时间都没有,女皇心喜太女努力,开始逐步放权。后宫在四位平妃小心谨慎的主持下,也没再发生什么大问题,相对平静。

夕阳西下,一身红衣的女子牵着骏马漫步在繁华的街道上,但无论人群如何拥挤,都没人靠近离她百步远的位置。一群侍卫跟在女子身后,全神戒备着,谨防宵小作乱。红衣女子走到一家点心铺,买了些糕点后,就转道前往皇室宗亲居住的宅院范围。站在“三皇子府


状态提示:第211章 草原兵动,天下乱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