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网络游戏>网游之无商不尖>第1468章 噱头
曲线救国的生活技能套路。

首先是藤笥,两根藤条一上一下你压我、我压你一层一层往上叠,过程及其鼓噪乏味,那藤条还非常硬——否则塑形出来一捏就变样了,做起来非常吃力。

蛤碁石就更蛋疼了,这玩意儿先得从一整块大贝壳上敲出大小近似的小圆片,然后放到滑槽里一点一点磨圆,正反两面都得磨。

纯手工去磨,磨的时候必须全程专心致志,贝壳硬度不高稍有不慎就会断、力道不能太大,同理不能用飞盘这类器具来借力,另一方面,它硬度又没低到那地步,劲儿依然还是得使。

然后上下两面还必须得磨得对称,磨一下对一下,一般人谁有那耐心?

故而,蛤碁石在所有围棋棋具里是最贵的,哪怕用最次最次的料,一套两三千也分分钟的事儿。

人家一个子儿都得磨半个多小时啊,一套三百多个,需要多少人工?

最后是云子。

复杂,也很难,但这个难,看上去没有打磨蛤碁石那么累得慌。

云子跟烧陶瓷没有本质区别,按史料记载的工艺,它是以玛瑙石、紫瑛石合研磨为粉,再加上红丹粉、硼砂等多种原料配合一起熔炼,然后用“长铁蘸其汗,滴以成棋”,白话一点来说就是把沙子烧化之后拿铁棍蘸一点滴在木板上、然后等它自然冷却。

古法是这样,但古法已经失传了。

现代的“云子”,实际上都是按照古籍记载拼凑出来的仿制品。

这个失传主要体现在原材料上。

毕竟这玩意儿属于商业机密嘛,人家世世代代做这个为生,保持近千年荣华富贵的秘方不可能说公开就公开。

战乱之中,原材料配方失传了。

现代利用科技手段加工出来的替代料呢,乍一看跟古书上描写得没什么区别、跟人家祖传下来的云子看上去也没什么差。

放二十年就不一样了。

真的古法云子,不要说放二十年,哪怕两百年、五百年,传下来依然光洁如新、熠熠生辉。

现存最古老的一套云子,就是明代传下来的。

现代科技做出来的呢,若是保养得不好,等二十年一过,基本上开裂得开裂、变色得变色了。

在这种时候,确实得感慨一句,科技、确实无力。

当然,这一条在在游戏里不重要,等过二十年,盛世集团在不在还另说呢。

不需要再配方上做什么文章,不追求精益求精,能烧出来就行。

料调好了、烧也肯定不可能让玩家自己起炉子,那顾客们上门来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最后那一下“点子”了,一个子出来可能就那么几秒钟。

说起来容易、但其实做起来很难,因为原材料烧化之后粘稠性很高,并且温度也很高,点的时候全靠那长长的一根棍子来控制,为追求棋子边缘圆润(或者说现在智能手机那种所谓的2.5d玻璃样式)又不能做模具,纯靠一个巧劲,一千个人点、可能点出一千种形状。

不过点坏了、没做圆也不怕,扔回去再烧化就好了。

方法都好说,关键是客源。

光是“体验”,没有意义。

李凌峰的方法是……

增加“参与感”。

十六盘对局,每局需要1个棋盘、两个碁笥、200黑200白一共400棋子。

加到一起,16张盘面、32个碁笥、64个撑脚、6400个棋子。

不去外面买、也别让盛世建模,直接用玩家做出来的。

这就稍稍能调动那么一点点玩家积极性了。

算是个噱头。

再进一步,如果棋院那边赏脸,到时候比完了肯帮着说服那些职业棋手们在上面顺便签个名、到时候再返回给玩家们,这纪念意义就更高了。

当然,签名这个仅限其他东西、棋子不可能玩这套路。

一是小、二是多,三来这东西也不可能在上面做记号写明了哪个是谁的。

棋具上面能动的文章差不多就是这些,然后就是解说和围棋教室的东西。

说起解说,陆明倒是吃了不小的一惊。

“2000块钱的出场费就能请到九段?”

“严格来说不是出场费,”这回倒是那涂律师开的口,“如果是现实里,差不多就等于是报销一下来回飞机票和住宿费了,其实这个事情啊……跟那些老师们的性格有关。

有的棋手呢,不太喜欢抛头露面出现在大众眼前,很少出来讲棋,不要说2000块了,2000万人家也不会搭理;

但有些老师……怎么说呢,性格比较……”涂律师想了半天,还是换了个说法,“比较关注围棋事业发展、比较关注年轻棋手成长,碰到他比较感兴趣的比赛和活动都会过来看一看,赛后稍微提点那么一下,心情好了的时候说不定还会跟小朋友下一两把指导棋,那像这样的前辈呢,过来讲棋基本上都是不收费用的……”

李凌峰笑了下,“按照我姐姐的说法,难听一点,蹭饭三老。”

陆明有些不解,“何谓蹭饭三老?”

“就是不管什么活动,只要跟围棋有关,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实际的组织活动都是棋院下面那些年轻小伙子去干,那几位基本上全程就是看看、玩玩、吃吃,但因为人家资历大、牌子也响,那些企业基本上都以能请动他们过来蹭饭为荣,客观来讲,那肯定对围棋事业普及是有贡献的,毕竟你说要是……

假设一个三线城市的小朋友能亲眼见到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还有


状态提示:第1468章 噱头--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