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仙侠修真>异能人的前世今生>第五卷 第三十章 参禅开悟3

三重境界,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三个阶段。

第一重境界,“见山是山”,是执着的境界。

这是没有参禅时的凡夫俗子的见解。在这个时候,我们还没有破除世俗的见解,我们局限于感官的认识,被外在的色相所迷惑。“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如见到美女、美酒、美元,就魂不守舍,意醉神迷,生起种种贪求、执著之心。我们将山水看做是实实在在的山水,不知道它们原来是因缘所合成的事物,不知道它们的本性是空的。这样,外界的事物扰乱了我们的心灵:“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目盲、耳聋、口爽,这就是凡夫俗子的执着境界。

第二重境界,“见山不是山”。是虚无的境界。

通过一段时间的参禅。随着认识提高。我们对宇宙万象的真实相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了四大皆空,万法皆空;知道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知道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并且,这不可得亦不可得。

我们感悟到:一切都是无常,一切都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我们感悟到荣华犹如花间露,富贵好比草上霜;感悟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在这个时候。当然就有“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感受了。这时候眼中的美女、美酒、美元,与前一阶段就大不一样了。美女是什么?一堆碳水化合物罢了;美酒是什么?h2o1嘛;美元是什么?一堆废纸,做卫生纸还嫌脏!

这第二重境界是对第一重境界的否定。在第一重境界中,我们什么都要要要。在第二重境界中,我们对什么都扔扔扔,这就陷入了虚无。因此,我们还必须继续修行,进入第三重境界。

第三重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淡定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我们用不着刻意逃避外界的形相,青山绿水依然,而修炼有成的人,已经修成了金刚不动的禅心,用淡定从容的慧眼,看到了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这时,山只是山,水只是水,我们对它们清清楚楚地觉察,却不计较,不执着,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维摩诘经》所说的“善于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就是《坛经》所说的:“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

这就是人生的三个境界:执着的境界;虚无的境界;淡定的境界。

我们之所以对同样的山水,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通过修炼,我们的心灵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运用这个理论,我们就可以对我们的生活进行一个新的审视。

当我们参禅之前,我们的生活,是世俗的生活,见到功名利禄、酒色财气,容易被它们迷惑,这叫“见山是山”。

当我们开始参禅时,我们将世俗的生活全部抛弃,将一切俗世的功名看破、放下、抛掉,这叫“见山不是山”。

当我们参禅大彻大悟时,我们在形式上重新回到了世俗的生活中,重新过世俗的生活,但我们的心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珍惜一切,善待一切,欣赏一切,但不执著,不计较,不贪求。我们继续求名,继续谋利,但和在第一阶段的求名求利有了本质的不同,有了霄壤之别,这就叫:“求名要求万世名,谋利要谋天下利。”我们的视野更广阔,我们的胸怀更博大,我们的人格更精纯,我们的爱心更加浩瀚无涯!感受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境界,这样的生命才是智慧的生命,才是清醒的生命,才是超越了执着、超越了虚无的从容淡定的生命!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首诗写得很美,是宋代的一位禅宗大师写的禅诗。

春来百花香,秋来月色美。夏天凉风爽,冬天雪花飞。一年四季,看不完的良辰美景,赏不完的风花雪月。

但是,这首诗的关键在于“若无闲事挂心头”,如果有了闲事,就会被它蒙蔽,再好的良辰美景,也是形同虚设。

什么是“闲事”,闲事,就是烦恼和yù_wàng。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禅学认为,烦恼和yù_wàng,来自于我们的自身。

有一个秀才,到庙里去拜访一个禅师。秀才在路上看到了一头牛,牛的鼻子被绳子拴在一棵树的上面。这头牛想吃草,可是因为牛鼻子被拴住了,它吃不上草,就围着这棵树不停地转圈子。秀才想,等会我到庙里要考一考禅师,看他能不能猜出来我在路上到底遇到了什么事情。

秀才到了寺里,和禅师寒暄一番之后,喝着茶,聊着天。在两人都很放松的状态下,秀才冷不丁地冒出一句话:

“什么团团转?”

秀才问了这句话,就看着禅师的反应。他本来想,禅师一定会运用神通什么的,来看看自己路上到底遇见了什么。哪知他的话音刚落,禅师根本没有想,随口就回答说:

“皆因绳没断!”

秀才听了,大惊失色,问:“啊!您老人家真是太神了,怎么知道我看到的那件事情,它的原因是绳子没有断呢?”

禅师哈哈大笑,告诉他:“你问的是事,是一个具体的事项。我回答你的是理,是在真理的层次,是在智慧的层次。

“你想想看,一个人一辈子为什么总是在打转转?这不是因为他被一根绳子拴住了鼻子


状态提示:第五卷 第三十章 参禅开悟3--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