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元朝帝国风雨>第102章 佛事救饥荒文宗上天堂
梁武帝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当官,辅佐他治理朝政。陶弘景知道后,风趣幽默地画了一张画,图画中有两头牛。一头牛在自由自在地吃草,一头牛佩带着用黄金打制的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就知道了陶弘景所表达的意思,他很不想在受到约束,在朝廷里当官。但是陶弘景虽然没有在朝廷里当官,他却书信不断。经常常与梁武帝商讨朝廷大事,因此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的思想,结合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其中杂有儒家和佛教的观点。陶弘景多才多艺,擅长书法,尤其工于草隶行书,书法精妙,被世人看成珍宝。他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其内容为历代医药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元朝宫廷里的司徒官员香山,为讨好皇帝。引用陶弘景,向皇帝投机取巧。元文宗图帖睦尔知道后,也认为他真是什么真龙天子,命中就注定应该当至高无上的皇帝,他为此专门下达诏令,要求翰林、集贤两院,与礼部的官员集会商议。认真对待司徒官员香山的提议。其实当时的文宗图帖睦尔,早已把年号改为至顺,司徒官员香山提议完全是在马后炮,他的无耻谰言,简直是荒谬之极。不值一提,不值一辩,他却厚颜无耻,请求皇帝让朝廷里的大臣召集大臣们进行专门商议,真是善于阿谀奉承,讨好皇帝。

元朝宫廷里的那些翰林学者,他们为了批驳司徒官员香山的无耻谰言,他们向皇帝引用了唐朝的故事,在唐朝的开元年间,太子宾客薛让,向武则天皇献上了一个宝鼎罐子,那上面有铭刻有文字说:“上天降下了玄妙的明证,才出现了隆基。”其中暗含唐玄宗受命于天的喜庆兆头。当时的大臣姚崇,为此写出专门的报告,表示庆贺,请求让史官记录下这件大事,向中外发布专门通告。

到了宋朝时,著名学者司马光,对那件事进行了严厉的驳斥,他认为完全是强词夺理,牵强附会,那些所谓的符瑞,吉祥征兆,都不过是那些奸险小臣的阿谀奉承的说法,后来宰相姚崇,也厚着脸皮出来作证,完全是戏弄和侮辱君王,罪过极大。

元朝的大臣们向皇帝提出,今天司徒官员香山居心不良,别有用心,引用陶弘景的留下的词曲,虽然对皇帝的生年纪号,好像有些符合,但是皇上陛下完全是应天顺人,强调元朝的正统地位,到今天已经有四年的时间了,现在四海内外,无不归顺朝廷,根本用不着煞费苦心,引用歪理邪说,作为什么符命。如果听从了香山的荒诞说法,奇谈怪论,重新去提倡,谶纬之类的歪理邪说,反而为扰乱民心,干扰朝廷政体,因此向皇帝提出请求,不要再相信那些无理谎言。元文宗图帖睦尔也只好把那件事放置起来,没有再提起。

当天的元朝天灾**接连不断,先是江浙遭遇暴雨,发生洪灾,冲坏民众的良田沃土达到十八万八千七百三十八顷,造成粮食大量减产,老百姓闹起了饥荒。第二年,气候异常,江西粮食歉收,大量民众遭遇饥荒,接着湖广又发生饥荒,云南也发生饥荒,老百姓缺吃少穿,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在天灾**发生的同时,天象也发生异常,弄得全国上下人心惶惶,惊恐不安。那些对天象半通不通的人,大肆散布谣言,说什么天上的荧惑星宿,侵犯了东井,白天里彩虹与太阳同时出现,长达了一天的时间,真是自古以来很少见到的奇观。那些愚昧的人们认为,天象出现异常,一定预示着国家将发生更大的灾难,因此民众更加恐慌,惶惶不可终日。

不久在大都京城及陇西地区,又发生了大地震,东北方向浩瀚的天空中,电闪雷鸣,地动山摇。地震发生的区域,山崩地裂,房屋倒塌,人畜伤亡惨重。灾难发生后,元文宗图帖睦尔一边调拨钱物,对灾民进行赈济,一边下达指令。大做佛事,向上天祈祷,保佑国泰民安。那时的蒙古人信仰佛教,元文宗图帖睦尔对佛教更是异常痴迷,对虚无缥缈的佛教深信不疑,他不问苍生问鬼神。他异想天开,想祈求世间并不存在的佛祖保佑国泰民安,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会产生丝毫的作用。元文宗图帖睦尔的一生,很多时候都失败在信仰佛教上,浪费钱财,白费心机。他对此却一直执迷不悟。直到死亡时也不知道悔改。

随着寒冷的秋天到来,万物凋零,梧桐的树叶飘落,中国北方和秋天天寒地冻,秋风萧瑟。元文宗图帖睦尔当上皇帝后,面临着国家的内忧外患,把他折腾得焦头烂额,当皇帝成帝王。吃人饭做牛活,费力不讨好。真是一个短命的行当。虽然享有九五之尊,地位至高无上,整天有吃有喝,美女成堆,fēng_liú快活,但是每天大事小事一大堆。就是每天从睁眼忙到天黑,也不见得会弄一个眉目来。

元文宗图帖睦尔当上皇帝后,朝廷内外,事务繁多,每天生活在美女堆里。荒淫无度,身体严重透支,年纪轻轻,身段状况就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眼看着他即将走向死亡,他的皇帝就要做到头了,他身体万分虚弱,染


状态提示:第102章 佛事救饥荒文宗上天堂--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