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唐新秩序>第四十三章 春夏(九)
文吏将冯道草拟的通告带回柳城之时,众人已经来到了燕郡,县令完失明带领城中大小官吏出城迎接。完失明是原契丹品部大长老,但这位大长老却没有胡人那种野蛮粗率的作风,相反,他受汉人文化影响很深,一举一动都在刻意模仿那股子让李诚中也说不清道不明的酸儒味。

燕郡是营州生产规划中的皮毛基地,但李诚中来燕郡的目的并非视察甲胄和衣料的生产,他的目的是为了看看这里出现的书院。

卢龙军去年的惨败除了丧失大量地盘之外。还导致了一种反常的人丁流动,许多卢龙控制下的南方大族纷纷出关,奔营州而来,在柳城和燕郡等地避居,与前年的人丁流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大族家学渊博。文化程度较高。深得完失明的看重。为了彰显自己的风雅,同时也因为自己的喜好,完失明充分和这些大族交往,并且积极鼓励他们在燕郡设立书院。于是燕郡建成了三家比较有规模的书院:白坡书院、雅山书院和燕郡书院。

李诚中听说这件事情的时候身在渤海,他当即对完失明的行为予以了极大赞扬,并提出了书院的办学之道。李诚中提出的办学之道包含两点:兼收并蓄、高低搭配。

所谓兼收并蓄,即授课内容包含百家之长,不仅含儒学。而且包括术道,将术道列为与儒学并重的课程。这个时代还没有后世将儒学推崇到至高境地的地步,同时儒学中也没有排斥他物的学术霸论,所以这样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弹。术道包含许多内容,比如法、比如数、比如农、比如工,甚至还有简单的行商知识。

所谓高低搭配,即将三所书院分成两个等次,白坡书院和雅山书院为初级书院,燕郡书院为高级书院。初级书院学习期为三年,毕业之后要考试,考试合格者才能升入高级书院继续就读三后准予毕业,毕业生与营州暂时推行的公务员考试通行。合格者吸纳入官府为官吏。

参加初级书院学习者,官府提供食宿,每三月一考,合格者可以继续就读。当然。想要进入初级书院就读者也需要一道面试,合格者才能进入。而参加高级书院者。除食宿减免外,可以领取每月两百文的补贴,同样三月一考,合格者可以继续就读。为此,燕郡官府每年需要投入五千贯予以维持,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对于李诚中而言,这样的开支是必须的。他还打算在柳城、锦县、辽城和建安同时推行这样的书院制度,一应费用从府库中列支。

两家初级书院各自招收了两、三百人,高级书院也有数十人就读。李诚中在三家书院进行了详细考察,并且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善意见。其实这样的书院制度类似于大唐早就实行的官学制——国子监,但不同的是,李诚中将这种包食分配的官学设置到了县上,也就是从基础开始,将教育平民化。

在长史府的官学规划中,凡各县高级书院毕业的学子,可以担任从九品至正八品四个级别的官吏,从七品以上官吏,则必须出自即将设立的营州最高学府——营州书院,学制是一年。

按照新的营州学制,学子必须经历初级书院和高级书院各三年的学习,经过考试合格后就可以授予公务员待遇,没有机会进入书院就读者,也可以参加各县举办的公务员考试来获得这一待遇,从而出任从九品至正八品的官职。想要进一步升迁者,必须报名参加营州书院的招生考试,合格者才可进入营州书院,在营州书院中学习一年。有了营州书院就读的履历,便可获得下一步的提升。

李诚中的计划是于天复元年底,在柳城、燕郡、锦县、辽城、建安等五县各建立两所初级书院、一所高级书院,柳城还将建立一所营州书院,以三个等次的学院制相搭配,形成一定规模的普及教育,通过这样的教育和附加的公务员考试,组建营州的新科举体系。

“我和冯长史已经议过了,准备在长史府下设立文教科,你准备准备吧,调回柳城,任文教科从事,官阶正七品。”李诚中向完失明道。


状态提示:第四十三章 春夏(九)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