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网游之定鼎三国>第二百十五章 华夏之殇
们又再次被包围了,这次他们真的被敌人全歼了,只留下了一个两三岁的幼童,这是乞活军首领的儿子,异族首领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思,并没有斩草除根把这个孩子直接杀死,而是把他收为养子,并且还悉心培养他,教他怎么带兵打仗。

也许这个异族首领是认为这个小孩还那么小,根本就不懂事,还想着以后用他去帮助自己平定汉人的反抗,那肯定是一件非常快意的事情。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孩子年纪虽小,但是却天赋异禀,很早就已经懂事,对于自己的出生家世是一清二楚,只是他一直都没有表现出来而已。等到这个小孩成年之后,他一直都在忍辱负重,为了报仇,只能暂时认贼作父,最终他也成功的取得了异族首领的信任,被允许统领一支军队。

他统领的是一支全部由汉人组成的军队,这些汉人都是异族掳来充当炮灰的,只要一有危险的任务,总是会让这支部队冲当先锋,而且他们的待遇也是最低的,只有在战斗的时候才能吃一顿饱,平时都是处于半饥饿状态,所以这是一支名副其实的敢死队。

然而这支没有接受过多少军事训练的敢死队在这个人的统领之下,却是犹如脱胎换骨一般勇不可挡,真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直到他从少年到了壮年,他一直屡立奇功,同时也因功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军队势力。

这个时候中原大地已经全部被异族占领,而这些异族之间也开始了连年征战,文民看到这个已经成长为一员无敌猛将的人带领着他的军队大败了一支叫“燕”的异族军队,斩杀无数,焚毁粮草无数,连夺敌军数十座城池,威风不可一世简直如霸王再生!

接着他挟着大胜之功回师推翻了那个异族皇朝,然后文民就看见他开始向那些异族发起了反攻,先后下达了三道“杀胡令”:“内外六夷,敢称兵器者斩之!”;“与官同心者留,不同心者听任各自离开。”;“所有汉人,凡是斩杀一个胡人,凭人头加官进爵!”,此道命令一下,全城的汉人全都奋起反抗,在他的带领下,屠杀那些残暴的异族!整个城市之内到处都可以看到异族被砍头。

这场面让文民看得大快人心,总算是出了开始时候的一口恶气,接着就看见数不清的汉人百姓成群结队的从百里甚至千里之外的地方,冲破其他异族人的重重封锁来投奔他,而这些前来投奔的汉人当中,只要是青壮年,几乎全都报名参军,要和他一起去赶跑所有的异族。

而这个时候他也受到了周边异族的围攻,由于敌人的数量远胜于他,但是即使如此,他每次都还是能够以少胜多,将周边的异族全部击败,斩杀了上百万的异族。而随着他这边的节节胜利,全天下的汉人都进入了一个反抗异族统治的高chao,每时每刻都可以看见汉人和异族之间的战斗,真可谓“无月不战,相互为攻”,中原大地上的异族人终于被杀或者驱赶回北方。

(ps: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本来是想写在章节感言里面的,但是发现字数太多,写不了,所以只能发在章节后面了,让大家多花了几分钱,小古在这里向大家说声报歉了。

写到这里,相信应该有同学能够猜到下面我要写的就是武悼天王冉闵了,我承认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冉迷,而且我也相信任何一个中国人在知道了冉闵的事迹之后就没有不崇拜他的,可以说如果没有了他的话,汉民族很可能就已经被灭族。

谁也不能否认,五胡乱华是华夏民族所遭遇的第一次外族入侵,也是最野蛮,最惨无人道的一次入侵,在这次异族的入侵当中,汉人是真的被当作食物被烹食,中原大地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异族人在jianyin掳掠,中华民族陷入有史以来最水深火热的环境当中。

也正是冉闵的横空出世,一纸“杀胡令”,杀得那些异族肝胆yu裂,杀出了汉人的威风,杀出了汉人的骨气,让那些异族人知道汉人不可欺!给那些异族沉重的打击,这才为后来汉人重新建立起王朝创造了条件。

而且也正是冉闵的铁血威慑,在之后的外族入侵当中,虽然也会到处烧杀抢掠,但是他们却也始终不敢做的太过分,以激起汉人的反抗意志,甚至在他们建立统治的时候,还必须要依赖汉人,元王朝如此,清王朝更是如此。

所以说冉闵对于外族来说是杀神,但是对于华夏民族来说却是在危难时候解救我们的战神!

有人说冉闵和项羽一样,只是一个有勇无谋的独夫,只有匹夫之勇,根本不足为道;但是我要说,冉闵和项羽一样,要比那些最终获胜的jian雄枭雄英雄要干净,要可爱的多,在我的眼中,政治本来就是个非常肮脏龌龊的东西,那些不管是jian雄还是英雄,他们能够夺得天下,其中不知道用了多少yin谋下作的手段?在大功告成之后,又做了多少过河拆桥的事情?历史上哪个朝代在建国之后没有杀掉一批功臣?

而冉闵和项羽两人却和他们不一样,虽然他们都是悲壮的失败者,但是他们有情有义,他们从骨子里排斥yin谋诡计,他们享受快意恩仇,纵横沙场;他们对敌人残酷无情,对自己的士兵却关怀有加,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共同患难……

所以虽然他们的xing格使他们注定成不了一个合格的领袖,但是也不可否认他们的可爱可敬之处。

以上都是我的个人观点,同意的就赞一个呗~


状态提示:第二百十五章 华夏之殇--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