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辛亥大军阀>第五百二十四章 1917年的俄国

spn在1915年里,欧洲战争持续进行,而且比去年下半年更为残酷,上半年里德军抽调主力奔赴东线,联合奥匈军队向东线进了数百公里之多,俄国受了极大的军事压力,为了缓解俄国这个重要盟友的庞大压力,英法联军在西线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在七月份和八月份先后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此役给双方造成了总数高达百万人的伤亡,战争双方的机枪在这场双方都准备充分的战役中得了尽情的发挥,不断刷新着敌我双方的单r伤亡记录,最高的一天里英法联军达了高达五万余人的伤亡,而德军伤亡也不,因为当时德军执行的是主动防御政策,即和英法联军争夺每一寸土地,每一道防线,一道某防线失守后德军会迅速组织兵力进行反攻,然而德军在进行反攻的时候同样享受了之前英法联军进攻时被重机枪洗礼的待遇。

这是一场进攻方和防守方都伤亡惨重的战役,英法联军伤亡这么大可以是出于主动进攻的需求,然而德军的伤亡惨重完全是因为他那个僵硬的主动防御政策,德军在之前的一系列防守作战中,抱着死守每一寸土地的作战心态和英法联军对阵地进行了反复争夺,而这种防御方式让德军受了不逊于英法联军的伤亡。

为了改变前线的巨大伤亡和僵硬的战术,德军开始采用渗透战术,即在敌军间隙和防御薄弱地区突然集中大规模的炮火和毒气轰炸,随后少量jng锐的轻装部队突袭敌军中间薄弱地带,绕过敌军的火力支撑点,突破敌军纵深切断敌军的通讯和支援。此时装备了火焰喷she器以及轻型步兵炮和大量机枪的重装部队开始正面进攻,由此造成突破敌军防御的机会。

英法联军在遭遇了数次反攻作战的巨大伤亡后,也是开始反思如何才能更有效的突破德军的防线。

这个时候,由国民军率先研制并装备的迫击炮也开始陆续装备各国陆军,欧洲各国当中一开始只有俄军装备了少量从中国进口的迫击炮,这些迫击炮实话并没有给俄军带来太大的优势,因为东线并没有和西线一样形成阵地战,而依旧是传统的运动战。但是德军缴获了部分俄军装备的迫击炮后,其军官们发现这些迫击炮比他们那些专门为了西线阵地战而研发出来的37毫米轻型步兵炮还更好的时候,是对迫击炮大感兴趣,并把这些缴获的六十毫米迫击炮送了西线进行实战试验,发现实战效果极好,由此短短一个月内德军的兵工厂为前线的德军提供了高达数百门的迫击炮,并且处于德军步兵战术的需求,德军在中国六十毫米迫击炮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一款五十毫米的迫击炮,处于德国强悍的军工业设计和制造能力,这款五十毫米的轻型迫击炮威力各方面xng能比中国的六十毫米迫击炮更优良,而且重量大大较少后使得这款五十毫米的迫击炮能够在前线真正的伴随步兵进行机动作战。[

战争时期对手出现了任何新式装备和战术都是值得重视的,德军的渗透战术在短时间内南北英法联军复制使用,同样的德军开始在西线大量装备迫击炮之后,英法联军也开始大量装备迫击炮,并直接以中国的六十毫米迫击炮重新设立出来了他们自身的迫击炮,其中英队装备的乃是五十七毫米的迫击炮,而法军的乃是直接仿效中国的六十毫米迫击炮的口径。

迫击炮出现在欧洲西线战场上后,各国都是为了自己的步兵战术而进行了重新设计。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和中队大量同时装备六十以及八十毫米迫击炮不同的是,西线各国装备的绝大部分都是六十毫米级别的轻型迫击炮,更大口径的比如八十乃至一百二十毫米的迫击炮只有极少量。这个和西线的战场环境是分不开的,西线中的火炮太过集中,加上现在进行的是阵地战,根本没有运动战发生,大半年都难得一动的那些步兵部队随时可以得大量而密集了重炮支援,他们所欠缺的是可以伴随步兵进行机动作战的轻型火炮,为此之前各国先后开发了口径步兵炮,比如德国的37毫米步兵炮是这类产物。而中队因为亚洲战场炮火的覆盖率是远不如欧洲战场,加上中国战场上并没有形成阵地战的地理环境,运动战依旧是主旋律,所以才需要八十毫米、一百二十毫米这些中大口径的迫击炮火力支援。

1915年里的各参战国都是受了极大的伤亡,除了人员的损失外更多的是经济上的损失,在国内支撑一年多后,连以英法德这几个国家的工业能力也是感了法应对越来越庞大的物资需求,英国和法国已经是加大了对外国的物资采购,这部分除了向美国进行采购外,同样还在亚洲地区的r`本和中国进行了大量的军事物资采购。而参战国中工业能力最弱的俄国更是军械开始严重短缺,自身的产量不足只能是依靠进口,而最邻国中国的军械则是大量进入俄军中服役,南京轻武器兵工厂专门为了出口俄军而仿制的m1897步枪已经开始向俄军大量提供,每个月的供货量高达近万支。

同为南京轻武器兵工厂自己开发出来的新式轻机枪甚至在没有装备中队的时候已经开始向俄军批量出口,这款轻机枪乃是南京轻武器兵工厂参考了自身装备的麦德森轻机枪以及欧洲战场上出现的众多轻机枪之后,重新开发设计的一款轻机枪,设计目标是为班组提供机枪火力支援。

这款1915年式轻机枪的口径有好几个版本,有792毫米口径,也有着俄军的标准口


状态提示:第五百二十四章 1917年的俄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