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异国猎宝档案>第545章红旗20

上香、献供、礼佛之后,四人结伴,又在静安寺各大殿四处拜拜。

还有几处正在修缮,譬如藏经楼(文物楼)、僧寮都没有开放,可参观的景点不是很多。赵梅和泰勒俩女嘀嘀咕咕后,各自请了一尊出入平安佛牌。

花费多少不清楚,只是,这尊平安牌的玉质……青田石虽有青田玉的美称,可毕竟不是玉。

李承和张苏陵两人相视一笑后微微摇头,都没说什么。玉牌没过水(酸咬),算是纯料,雕工差点可毕竟是名寺开光过的,挂在车上挺合适的。

四人走出大雄宝殿时,泰勒对身后挥挥手,喊了一声“惠娜姐,我们走了。”

今天出门只开一辆车,座位不足,周典就留在住处,由吴伟和金惠娜负责两人的安保。

刚才,金惠娜跟着进入静安寺,一直在五六步之外,寺内游客众多,张苏陵夫妇俩都没注意到这位“隐身”安保,此时忽然冒出一人,夫妇两愣了愣神。

虽然没听懂泰勒说什么,可俩人也算见多识广,见金惠娜利索的装扮,顿时猜到些什么。夫妇面面相觑,合着这对年轻男女,身份不简单啊,出门竟然还带着安保。

“李老弟呀,你这女朋友不简单吧?”错身出门之际,张苏陵拉了李承一把,两人落后一步,他斜着脑袋,挠挠头,“小老弟你……只怕也不简单吧。”

李承看着他,笑着摊摊手,“泰勒是美籍韩裔,她爷爷没来过中国,你知道的……北美那些媒体都怎么报道中国……所以,她爷爷不放心,派了一位安保跟过来。”

“也是,那些美国媒体都不是好东西,净是污蔑,我们中国绝对要比北美安全!”

经济提振,国人自信缓慢回升,民族主义情绪升温,今年有一本书非常火,叫《中国可以说不》,短短半年时间销售三百万册,一时间,“中国可以说不”成为大街小巷热血青年谈论最多的词句,正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张苏陵的话语,明显受这种氛围影响。

李承笑笑,没有多说什么。

他在北美待过,在香江待过,对国内更是熟悉的很,只能说,媒体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

“美国治安”似乎一直是国内媒体攻击最多的点,事实上,北美是世界最大的移民目标国——真不安全还会那么多人移民?那不送死去么?美媒污蔑最多中国的是“独与落后”,其实北美蓝领阶层的生活还不如国内。

大哥别说二哥,大家差不多。

走出静安寺,张苏陵邀请道,“李老弟,我有车,要不……三位坐我的车?”

李承摆摆手,指指不远处,“谢谢张哥,我车在停车场。”

“那还是一起吧,我车也在那边。”

几人再度走在一起,这次,张苏陵主动向李承介绍夫妇来沪的目的。

张苏陵原本是水利局的一位在编职工,八十年代末,停薪留职大潮兴起,他在家人支持下,做起小生意,全国四处跑,赚了第一桶金,遂即于九十年代初在进门开设“粤鲜记生猛海鲜”餐厅,没想到生意非常红火。最近几年在京津地区连开四家,成为当地有名的餐厅老板。

这次来中海,想探探中海的餐饮市场,看看有没有机会在中海开一家连锁店。

聊完这些,张苏陵很自然的问道,“李老弟,你觉得,我在中海开店,有戏么?”

对他的计划,李承不是很看好。

饮食文化极具地方特色,尤其是在中海这种地方,想要让中海人买单,只有学习海派文化。

可学了海派餐饮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风格后,餐馆又变得没有自己特色——凭什么和那些开了几十年的老字号海派餐厅竞争?

当然,如果张苏陵肯花费巨资去宣传,去养市场,再过三五年,海漂人数上来,倒是有可能成功的,关键他有这资本和耐心么?

所以,张苏陵问“有戏么”,李承只好摊摊手,“我对餐饮行当,可是完全门外汉的。”

“哎呀,哥们,你就说说呗,成不成的就一句话,大主意肯定我和赵梅拿的。”张苏陵又拍着胸口说道。

李承也只能感慨“卫嘴子”果然名不虚传!

“张哥,我猜你的厨师多是京津唐一带的吧?”

“是啊,我的总厨还是一位当年宫内御厨的传人。怎么,你是担心我的厨师做出来的菜肴,不适合中海人的口味?”他反应挺快,很快明白过来李承所的问题。

“我觉得,你还是多走走中海传统老菜馆,比如中海老饭店、德信菜馆、杏花楼,也许更能把握这边的消费习惯。”李承微微一笑。

“去过两家,没感觉又多大差别。是吧?”后面的问句是问他妻子赵梅的。

赵梅一直没说话,她隐隐明白眼前年轻人怕是不看好自家在中海开连锁店。她瞪了丈夫一眼,“多走几家总没错的。”

“是的,我明白这个理!李老弟说的三家中,杏花楼还真没去过……要不,李老弟,中午我请客,一起去杏花楼尝尝?顺便帮我出出主意?”

很多时候,拒绝别人的“盛情”,真的好难。

其实李承更想和泰勒两人,走走石库门的弄堂小巷,逛逛淮海路的老洋房,看看九十年代的外滩……带泰勒仔细感受中国的海派风情。

问泰勒的意见,她的眼睛弯的像月牙,怎么安排都行。

好吧,那就去“蹭”一顿吧。

停车场,两车停的较远,两队分开,张氏夫妇远


状态提示:第545章红旗20--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