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明王朝1587>第30章努尔哈赤的直觉下
是双方争夺的焦点。

朝鲜李氏王朝的建立,就是因为原先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因不满明廷在东北设立铁岭卫而出兵挑衅。

结果自知不能与大明为敌的高丽将领李成桂发动兵变夺位,成功推翻了旧主。

李成桂一登基,迅速恢复了朝鲜半岛与明廷的宗藩关系。

“朝鲜”这一名称,就是经过宗主国大明的批准,才正式成为李氏王朝的国号的。

李成桂当时虽然臣服于大明,但由于他晚年偏爱幼子李芳硕,引发了第五子李芳远的不满。

经过两次“王子之乱”后,李成桂痛失爱子又被迫禅位于李芳远。

而李芳远继位后,虽然依旧将朝鲜定位为大明的藩属国,但并未放弃对东北地区控制权的争夺。

永乐元年,建州女真胡里改部首领阿哈出接受明廷的册封,成为建州卫指挥使。

朝鲜生怕明朝在东北地区逐渐加深的影响力会危及自己安全,于是在永乐二年册封建州女真斡朵里部首领猛哥帖木儿“斡朵里万户长”的头衔,希望借助猛哥帖木儿的力量来抵消阿哈出的影响。

不料,猛哥帖木儿很快就意识到投靠明朝显然比投靠朝鲜更加靠谱,于是永乐四年,在阿哈出的推荐下,猛哥帖木儿又被明廷封为建州卫都指挥使。

猛哥帖木儿的倒戈很快就引发了带动效应,东北地区的其他女真部落首领也纷纷表示愿意向明廷称臣。

于是朝鲜与明廷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力之争很快就见分晓,最终李芳远不得不将东北地区的战略重点转向常规军事防御。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龚正陆的提议也是“于古有征”,

“今时不同往日,朝鲜为明廷之藩属,在辽东的影响力早已不复李成桂、李芳远主政之时。”

“我听闻自朝鲜国王李昖登基以来,朝鲜亦是内忧外患不断,必须倚仗大明才得保全。”

“朝鲜在辽东既然再无扩张之力,我建州若向朝鲜称臣,就等同于向大明示忠。”

客观而言,在万历十五年的国际形势下,龚正陆的这条“当了儿子再装孙子”的建议,总体逻辑是成立的。

努尔哈齐虽然当过儿子也装过孙子,但他对此却顾虑重重,

“向朝鲜称臣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儒家讲究‘一臣不事二主’。”

“我如今已是大明亲封的建州左卫都指挥使,朝鲜既然事事仰仗于大明,即便我愿意向它称臣,朝鲜又怎敢接受呢?”

龚正陆笑道,

“朝鲜自然不敢接受,如今朝鲜朝中‘士林派’重新掌权,朝廷分裂为‘东人党’和‘西人党’,两派之间互相攻击,党争不休。”

“再加上近来我建州诸申屡次越境入朝鲜行窃,淑勒贝勒若于此时上表称臣,朝鲜两党定会拿此事大作文章。”

“李昖为保得朝中安宁,定会再上表向皇上请示,如此一来二去,淑勒贝勒的忠心不就人尽皆知了吗?”

努尔哈齐思索片刻,道,

“可在李昖请示之时,皇上会不会以诸申越境之事为借口,下旨命朝鲜向我建州出兵呢?”

龚正陆笑道,

“那淑勒贝勒可以先下手为强,用我方才所言之皋陶制狱之策,处理一批违法诸申。”

“在上表的同时,将这批诸申的头颅献给朝鲜,朝鲜得了诸申头颅,自然不好再以‘越境作乱’之名禀报皇上。”

“这样一来,淑勒贝勒不是既能在我建州卫中立威,又能通过朝鲜向皇上示忠了吗?”

努尔哈齐沉思不语。

龚正陆又道,

“皇上接了李昖请示,一共只有两种反应。”

“一是赞同淑勒贝勒向朝鲜称臣,这样一来,我建州诸申自可以按照朝鲜朝贡规则,光明正大地去朝鲜贸易,如今的经济困境,自可以迎刃而解。”

“二是不赞同淑勒贝勒向朝鲜称臣,或是留中不发,这时淑勒贝勒正好再向皇上上表一封,自诉忠心。”

“朝中如王缄那般的‘主抚派’见到淑勒贝勒对大明如此忠诚,一定会纷纷上疏,劝谏皇上暂缓辽东战事,节省财政用度,以免寒了边夷效忠之心。”

龚正陆笑道,

“依我看,朝中真正支持皇上进剿我建州的大臣并不多,再加上李总兵一向与内阁交好,这里应外合之下,皇上定不会忍心对我建州赶尽杀绝。”

努尔哈齐站了起来,

“先生好筹谋!”

努尔哈齐朝着龚正陆作了一揖,

“还请先生为我向朝鲜拟表。”

龚正陆忙道,

“淑勒贝勒于我有知遇之恩,我尽心报答是应尽之责,淑勒贝勒不必如此多礼。”

努尔哈齐直起了身,

“先生如此大才,却屈身于我建州一处,可是委屈。”

龚正陆一辈子就吃小鞑子这一套,闻言便笑道,

“我若不遇淑勒贝勒,亦不过是一名小小边商,何来委屈之说?”

努尔哈齐感动极了,他平生读过的所有话本中“君臣相得”、“青山松柏”、“鱼水之欢”的段子在这时一下子都在他的脑中涌现了出来,

“先生若不嫌弃我儿愚笨,我膝下诸子便拜先生为师,可好?”

龚正陆淡笑道,

“甚好,甚好,只是我一早便同淑勒贝勒说过,我只略通汉学,譬如忠孝仁义,我且能道会一二,若是其他……”

努尔哈齐接口道,

“先生传道授业,想教甚么便教甚么,不必顾虑‘其他’。”


状态提示:第30章努尔哈赤的直觉下--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