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南宋大相公>第一五七章 轻易

八月以来,朝中官员攻击的矛头逐渐指向秦桧当年的那些烂账上。虽然当年秦桧的解释似乎没有什么破绽,也有时任宰相范宗尹和枢密使李回的背书,但是此一时彼一时也,范宗尹和李回都已作古,他们的话早已无用,而关于秦桧是金人细作的传言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发酵了多次。而这一次,他们希望能借助这个问题将秦桧拉下马来。

攻击的重点依旧是要秦桧说清楚当年的事情,要事无巨细全部说个明白,不能有任何含混和无法佐证之处。李显忠,汪大圭等人提出,要皇上下旨成立一个专门调查秦桧当年在金国作为的调查小组,针对秦桧的自述进行逐一核查,并派出人员寻找当年知情之人询问口供加以核对。

李显忠等人认为,秦桧身居大宋宰相要职,必须身家清白,俯仰无愧于天地。针对大宋流传的秦桧为金人细作的流言,必须要查个水落石出。并非说民间所言便是实情,秦相到底是不是金人细作,需要确切证据的支撑。这一次便要查个清楚。这并非是对秦相的攻击,反而是一种澄清。若秦桧清清白白,则正好可以让百姓流言就此消弭。于公于私,于朝廷和秦相个人都是一件好事。

不得不说,这一次这帮反对秦桧的官员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并且策略也得当。他们站在了一种貌似中立的立场之上,并不承认这是对秦桧的弹劾和攻击,而说是为了止息流言,为秦相澄清名誉云云。他们上奏赵构要求,在事实澄清之前,秦相当暂停宰相之职,以示避嫌。实际上这么做的目的便是让秦桧停职,至于能否查出秦桧是不是真的是金人的细作,其实并不重要。时间过去了那么多年,要查清此事必然需要很长的时间。时间再长都不要紧,反正澄清之前,秦桧不能履职,那便其实形同将秦桧弹劾下马。

面对李显忠汪大圭等人的想法和做法自然瞒不过秦桧的眼睛。纵横朝堂二十多年,两度拜相,和他作对的人多如牛毛,什么样的手段他没见过。秦桧看得清清楚楚,这一次的行动显然是对手有备而来,李显忠等人的背后有别人的支持。如此有组织且有策略的行动,在过去的十余年间都没有发生过。他秦桧十几年来说一不二,朝中官员见到自己无不胆寒,借给他们胆子他们也不敢公然对自己发起挑衅。他们敢这么做,便是有人在背后撑腰。

不过,秦桧保持了谨慎的态度,因为对方弹劾自己的这件事可不是件小事。他知道之所以能屹立不倒的原因固然是自己精于算计,善于揣摩迎合上意。但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皇上的信任,这才是一切的基础。他秦桧能冒天下之大不韪,成为天下之敌的情形下依旧能端坐宰相的位置,便是因为皇上对自己的信任。如果失去这个基础,则什么都不用谈了。

所以,在发力之前,他需要知道皇上的态度。

秦桧在九月中上了一道奏折给赵构,那是一封自愿告罪请求告老还乡的奏折。秦桧在奏折上说,他虽然很想为朝廷再尽心力,但是多年来操劳过甚,精神上受到的压力很大,他已经不堪重负了。他说自己能力不足,以至于主政期间朝廷之上屡生分裂,朝廷政策备受争议。现如今有人又拿当初的事情做文章,他已经无力再应付这些对自己的攻讦了。秦桧说,他对当年的事情已经很模糊了,现在要他去将当年的事情重新回忆复述一遍,他已经很难做到准确的记起这些事。而这些显然将会给弹劾的官员抓到把柄,说自己故意掩饰。秦桧说,与其如此,自己还不如索性顺应众人之意,告罪辞官。如果皇上认为自己有罪,他愿意领罪受罚。如果皇上认为自己无罪,他也要告老辞官了,因为他光是操劳政务便已经精力不济了,已经应付不了朝臣的攻讦和弹劾了。

这封奏折写的甚是谦卑低调,甚至有些动情。秦桧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他只是要想知道赵构的态度而已。他了解赵构,如果皇上心里真的对此次弹劾自己的事在意的话,他便会下旨准了自己辞官之请。如果皇上对此不屑一顾的话,他便会下旨抚慰自己。压根不用去多打听,只待皇上的反应,态度便可明朗。当然,这封奏折其实也是以退为进之策,秦桧知道,皇上对自己还是很需要的,自己的一切行动都是按照皇上的想法去做的,自己替皇上背了许多的黑锅。如果自己辞官了,那些黑锅便再也没人替皇上背了。他在奏折中弯弯绕绕的叙旧,便是提醒皇上明白这一点。

数日后,皇上的旨意下达,那是一道抚慰秦桧的奏折。秦桧的心一下子便放到了肚子里。秦桧知道,皇上离不开自己。但同时,秦桧也意识到,皇上心里其实还有有些怀疑的,因为皇上并非第一时间便给自己下旨抚慰,也并没有在抚慰自己的同时下旨终结这次弹劾。那说明在皇上的心里,还是有些一些将信将疑。

秦桧明白这一点,毕竟当年自己南归之事太多蹊跷,任何一个人都心存疑惑。如今旧事重提,自己也并没有给出让人信服的解释,而是以记不得来推诿,这必然让赵构很不满意。

不过秦桧并不在乎这一点,只要皇上认为自己还有存留的必要,便说明皇上并不想在这件事上深究,也并不完全相信那些人的弹劾。而接下来,秦桧只需要专心的应付这些人的弹劾便可。

秦桧的反击很快便到来。九月十六日朝会上,秦党干将汤思退上奏朝廷


状态提示:第一五七章 轻易--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