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乱世栋梁>第一百四十六章 名字

梁州州治大梁城,大梁皇帝驻跸于此,以接见各地贤达、前线将领,并犒劳将士,慰问百姓。

不久前,行军总督王僧辩,赶在周军之前,拿下齐国北豫州州治虎牢,以及附近的荥阳,守住了河南地区的西北门户。

而虎牢,是洛阳的东面门户

如此一来,使得周军即便拿下洛阳(如今还在围城),也无法轻易进入河南地区,若要硬闯,必须先攻下虎牢。

这为梁国之后争夺洛阳,创造了有利条件。

所以皇帝萧询特地到大梁城犒劳将士,接见一些投降、归顺官员,顺便给梁州以及大梁城更名。

因为梁州的“梁”,以及大梁城的“大梁”,和梁国国号撞上了,必然要更名。

不过,名字不需要费心想,因为大梁城历史悠久,有几个“曾用名”。

据说春秋时,郑庄公在此地区修筑储粮仓城,以“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

战国时,魏惠王将国都迁到这里,定名“大梁”,当然,此大梁未必是春秋时的启封城。

秦国灭魏后,在大梁地区设俊仪县。

汉初,改回曾用名“启封”。

到了刘启当皇帝(汉景帝),为了避讳,将启封改为开封。

至那以后,数百年,这座城的名字时有变动,作为齐国梁州州治时,用的是“曾用名”:大梁。

萧询听了伴驾文官们的介绍以及建议,很快便定下新名字:因为城外有汴水(汳水)经过,所以梁州改名汴州。

至于城名,萧询决定改名开封,而根据大司马、河南道行台尚书李笠的建议,河南道行台治所,设在开封(大梁)。

这里,距离梁、齐两国“界河”——黄河,大概百余里,骑兵突击,一日便到。

所以开封可谓边境之城,不过,在黄河未冰封的季节,北岸齐军要突袭开封(大梁),必须从开封附近两个要津渡河:

要津之一,开封西边,黄河南岸重镇虎牢。

要津之二,开封东北,黄河南岸重镇滑台,滑台津对岸(北岸),是黄河要津黎阳,而黎阳距邺城,不过百里。

如今,这两处地方,都在梁军手中,仿佛左臂右膀,护着开封这个“胸膛”,所以,一年春、夏、秋三季,开封是相对安全的。

但到了冬天,黄河冰封,齐军骑兵大规模渡河不再局限于某个河津,这个时候,无险可守的开封,就要直面齐军突袭。

李笠认为这不是问题,反正既然要守黄河,那么直接把兵力集结在开封地区,就能很方便支援黄河南岸各处据点、要津。

若对方主力在冬天直扑开封而来,倒也省事,决战即可。

而对方,必然会这么做,因为开封(大梁)的位置很重要:从开封出发,可进入多条淮水支流,西西北向东南横穿河南、淮北许多地区,最后入淮。

譬如,可经城外汴水(汳水)向东南走,抵达徐州彭城、寒山。

可由北面的济水,向东入巨野泽,去兖州,或者去黄河边上的济州(下辖黄河重镇碻磝)。

亦可前往南偏东方向去亳州小黄。

从开封出发,走水路入淮时,可根据不同的水道,抵达寿阳,或者钟离。

所以,以开封为航运枢纽,可以很方便的调动大量军需物资,支撑大军在河南乃至淮河一带作战,北军南犯,必取开封。

反之,南军北伐,若控制了开封,同样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水道,将淮水地区大量军需物资北运,支撑大军在黄河一线作战。

虽然这么做是逆水行舟,但是水运总比陆运好。

且从开封往西,走水路经荥阳可入黄河,北伐军走这一路渡河北上,后勤有保障。

所以,河南道行台把治所放在开封,有一种“与河南共存亡”的意思,只要开封顶住敌军进攻,就能为后方争取时间,动员更多的军队参战。

若齐军敢绕过开封,对河南南部以及淮北地区发动快攻,就得面临随时被人从后偷袭、打闷棍的危险。

李笠说了一通,萧询听得明白,不过李笠还有一些事没说,因为说出来,只会被人当疯子。

历史上,正是因为开封(大梁)水运便利,到了后来隋朝开通大运河后,经过唐朝数百年的发展,开封成了极其繁华的大都会。

到了宋代(北宋),成了大名鼎鼎的“汴梁”、“东京”。

李笠陪着皇帝在城头巡视,萧询兴致勃勃,想到此次北伐,终于收复河南地区,哪怕还未站稳脚跟,依旧心中高兴。

如此一来,还差益梁地区,便可恢复刘宋全盛时期的版图。

他觉得,自己如今才十几岁,还有大把时间励精图治,实现数百年来,无数帝王将相想要做,却做不到的事:结束乱世,统一天下。

看着城外苍茫大地,萧询只觉信心满满,如今的关键,在于朝廷必须牢牢控制河南。

河南地区易攻难守,随时面临齐国的巨大威胁,官军要在河南站稳脚跟,就必须“特事特办”,用尽一切办法,控制住这辽阔的平原地区。

让大量土地的产出,以及人口,成为朝廷可以充分调动的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为将来的新一轮北伐,提供有力地支持。

正举目远眺之际,忽有内侍近前,不过找的是大司马。

李笠见对方示意,便走到一边,低声问:“何事?”

那内侍有些犹豫,不过还是把事情说了出来。

官军收复河南,齐国河南州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六章 名字--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