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乱世栋梁>第一百一十五章 涟漪

午后,曲阿,城外东南侧,南北、东西两条运渎交汇之处,码头上熙熙攘攘。

人群之中,衣着寻常的胡炜正与路边摊贩聊天,因为他算是曲阿人,所以说的是本地方言,能和同样说着曲阿话的摊贩聊得起劲。

“建康要行直百钱,唤作泰安通宝,面值一陌,你们都知道了吧?”

胡炜问,和他交谈的中年摊贩点点头:“知道,税署已经说了一个多月了。”

“乡下的亲戚也知道了?”

“知道喽,往来的货郎也时常念叨,如今,大伙都知道,到了建康,做买卖时,陌是足陌,如此一来,稍不留神可就要吃亏了。”

摊贩卖的是草席,因为胡炜一下子买了大半,加上是家乡人,所以摊贩话很多,几乎是有问必答。

胡炜有些“忧虑”的说:“如此一来可不妙,到了秋天,商贾们收货、收粮食,可是要以短陌算钱、结账的。”

“我们这里都是以八十为一陌,而许多粮食是要运到建康的,这一进一出,一陌就亏了二十文。”

“商贾们可不会吃这个亏,这个亏,就只能老实人受着。”

“今年年景不错,粮食卖不上价,而一石粮食再亏个四五十文,种地的乡亲,日子可没法过了。”

中年摊贩听到这里?叹了口气:“谁说不是呢?灾年怕粮食没收成?所以盼丰年。”

“然而丰年是有收成,却怕粮食卖贱了?辛苦一年所得?连债都还不起。”

“不过税署管的市集,据说是按老规矩收购粮食、布匹、丝、麻?给的是直百钱。”

胡炜故意问:“直百钱你们敢用?”

周围几个摊贩凑起热闹:“这钱谁用谁是傻子!”

“就是,直百钱谁用谁是傻子!”中年摊贩笑起来?一口烂牙见了光。

“大伙都说了?秋天,到税署市集卖了粮食,拿到手的那什么宝...直百钱,马上就换成五铢钱。”

“不要说过夜?过半个时辰都不行!”

朝廷的信用?特别是钱币这一块,在民间等于没有,许多年前就是这样了。

所以,“那什么宝”对于百姓来说,等同于历代臭名昭著的“大钱”?是官府骗百姓血汗钱的凶器,多拿一会都不行。

“那什么宝”分量是十五铢?所以,就只值三文?而不是标称的一陌(一百文)。

胡炜又聊了一会,缓缓离开?随从扛着几卷草席?跟在后面。

皇帝及文武官员到曲阿祭拜帝陵?所以曲阿城比往日热闹许多,人也多了许多。

回城的道路上,到处都是人,虽然没到接踵摩肩的地步,却也拥挤不堪。

胡炜看着眼前的熙熙攘攘,想起彭城公说过的一段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其出处,来自《史记》中的货殖列传。

商人逐利,做买卖想要发大财,诀窍就是找到“利”的藏身之处。

胡炜本不会做买卖,或者说,不会赚大钱,后来给彭城公打理产业,慢慢的磨练出来。

从一个新手,变成一名“老卒”,可即便历练了十来年,他还是跟不上彭城公关于“逐利”的思路。

或者说,没几个人能跟得上彭城公的思路。

他如今是总税司的官,负责监税事宜,在三吴地区奔波,为彭城公的雄心壮志而忙碌。

而曲阿,是个很关键的地方,需要好好布置一番。

但一系列的准备、运作之后,能否获得预期的“收获”?

胡炜不确定,走着走着,掏出一枚泰安通宝,端详起来。

泰安通宝,重十五铢,圆孔。

钱体偏红,大小和五铢钱差不多,所以厚度是前者的两倍以上。

于是,采取了一些新的防伪措施,譬如“边齿”。

边齿,是钱币边缘的一道道竖线(槽),但竖线是长短交错。

正面,是“泰安通宝”四个字,字体偏白,和偏红的钱体形成色差。

背面,是漂亮的一圈环状葡萄纹,这一圈图案,同样偏白,和偏红的钱体形成色差。

胡炜大概知道,这种机制币的“边齿”是机器“挤”出来的。

而字和环状图案,其实是机器“压”进钱体里的金属,和钱体的材质有所不同,所以颜色有差别。

制作原理,和彭城公夫人产业“杜镜”的制作原理类似。

色差和边齿,是泰安通宝的防伪手段,要仿制,不是不行,但想要仿制得像模像样,造假成本,恐怕会超过一百文。

所以,短期内,不会有大量假币出现。

胡炜认为,泰安通宝本身,是漂亮的工艺品,防伪手段也不错,但可惜,没有人认可“大钱”的信用。

彭城公知道发行泰安通宝这种直百钱,在一定时间内会影响百姓生活,所以泰安通宝只是在建康、鄱阳、寒山以及将来的淮阴行在强制使用,其他地方,慢慢来。

为此,还推出许多预防措施,确保秋收时,建康周边地区的百姓,不会因为币制变动而受到太大的冲击。

其中一项措施,就是发动能发动的力量,向建康周边地区,乃至三吴地区百姓宣传一个即将成为事实的事实:建康城里,交易实行“足陌”。

交易时,钱币的支付,无论是贯还是陌,必然以面值为壹陌的泰安通宝来实现。

一陌(一百文),就是一枚泰安通宝;一贯,就是十枚泰安通宝。

建康周边以及三吴地区,商贸要地和郡治新开张的税署市场、市集,承接泰安


状态提示:第一百一十五章 涟漪--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