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碧海残阳>第五章 万历的烦
。而农民的大量破产,再加上大量农民将土地投献给士绅权贵,国家的财政日益窘迫,万历却不愿意接受文官们的建议,增加农税,反而是外放大批内监到各地征收矿税、商税,与各地的士绅豪族争利,以实内库。结果引起群臣和士绅群情汹汹,更有人把他万历骂做汉武隋炀之类的昏君、暴君,却丝毫不管万历的内库,大部分都支应了各地的赈灾、平乱,反而诋毁他贪财敛财。现在万历非常反感那些道貌岸然的嘴脸,根本就不想上朝去看到他们。(最后,万历创造了长达二十年的不上朝记录,前无始者、后无来者。)

万历心烦意乱的在屋里踱了几圈,但有点瘸的脚却不能长久的行走,于是他坐到书案前,随意拿起桌上的奏折翻了翻。御史们的奏折从来都最多,个中内容主要是争“国本”,知道皇帝脾气的田义,把御史们的奏折专门放在一叠,让万历不必费力气去挨本翻阅后再扔掉。内政的又是一叠,除了要求赈灾免税赋的,就是官员的请调和升降的折子,还有就是要求裁撤矿监税监的,这些万历也基本不看,他一般只看边事的奏折,最近主要在看宁夏战事的奏折。

万历不像他那个“励精图治”、喜欢彻夜批改奏折的孙子——崇祯,他基本不批奏折(特别是对吏部要求任命官员的奏折,他统统留中,结果大明的许多衙门居然没有足够的官员!),小事他不管,全交给内阁,问都懒得问,反正有司礼监把关,一旦出问题他也去不找内阁的麻烦,而是直接收拾司礼监的太监们。大事他一不在朝会上说,二不相信奏折,而是把内阁大学士们和相关人等召进宫中开御前小会,有什么决定也是小会上定,当场定不了的,等他想好了再让陈矩在司礼监拟旨、让内阁发诏,有的时候甚至还干脆绕过外庭直接发中旨。

宁夏那边的奏折照例是要兵要饷的,万历却并不准备给他们,给了他们也是白给,下午石星推荐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督诸省兵大举进剿,倒是合他的意。不过看来这个军饷又得他自掏腰包了,国库的钱除了养十几万官员和上百万不中用的军队外,所剩无几,连治理河道、救济灾区的钱粮都拿不出来,稍微大点的事都来找他要内帑。

而各地军队更是不堪,打仗居然要靠将领们私养的家丁,这个辽东李家就靠刮地皮养了近万家丁,有成为藩镇的很大可能性,因而万历故意纵容一些御史攻讦李成梁,去年还趁机把李成梁罢官,弄回北京圈养起来,而这次把李家的力量调到宁夏来,也有调虎离山之意。万历甚至想把宁夏的“西麻”麻贵弄到辽东去,让“东李西麻”对调。

但今天石星来禀报的事不仅是宁夏的事,还有东瀛倭国的事,前段时间就有海商来报说倭酋丰臣秀吉调集全国之兵,大造战船,准备兴兵攻打朝鲜,还想“借道伐明”。这已不是新闻了,去年琉球国也来报说被倭国强逼,望大明出兵支持公道,但当时朝中大员们忙于和他万历争“国本”,没有谁想去管那茫茫大洋中的绰尔小岛,后来又有海商相继来报倭国准备兴兵攻打朝鲜,于是朝廷派出使者前往朝鲜询问,朝鲜国君李昖却回报一切正常,这让万历满腹疑惑。

万历看了看石星的奏折,这次海商禀报的是十日前,倭酋丰臣秀吉在名护屋大阅水师,战船上千,战士十万,铺天盖地,向北而去,再没返回。他暗自算了算日子,如果日军真是去攻打朝鲜,过不了多少日子朝鲜就应该有急报来了。

眼看又要起战端了,兵从哪里来,钱粮又从哪里出?万历的脑袋又有点痛了,他抓起盘中的碎冰,却仍旧没有使自己的头脑冷静下来,他烦躁的站起来,想把石星和内阁大学士们召进宫来商议,却一眼看见窗外的天色已经漆黑了,于是他踱出暖阁,喝令:“备銮!”

“启禀万岁爷,想去哪位娘娘的宫殿?”田义赶紧上前问道。

“你看着办,先在宫中逛几圈,朕想静下来想想事。”

于是这个夜晚,宫中所有的人都心惊肉跳的听闻到万历一行人在宫中四处乱转,而嫔妃们则把各自的两盏红灯笼高高的挂起,指望皇帝陛下能够留幸自己。郑贵妃听说了,小声唠叨一句:“这个冤家。”也下令把灯笼挂出去了。

结果第二天,消息灵通的御史们,又给万历增加了一条新的失德行为——效仿晋武帝“羊车恣幸”。


状态提示:第五章 万历的烦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