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穿越重生>大魏霸主>第953章成立大魏陆军部
这个机会,能不能青史留名,就看他今后的表现了!”

此时,冉明固然在魏国威望不低,那些基层军官或士兵都对冉明异常崇拜。可是上升对籍罴这个高度,他是不会对任何人崇拜的,他忠诚于冉闵,其实也不是对冉闵的崇拜,而是因为籍罴相信冉闵可以带领他们完成匡扶汉家江山的宏图大业,现在他忠诚于冉明,其实也是基于这一点。

历史上籍罴可不是忠于冉明,他先是忠于冉智,哪怕在冉智兵败被俘虏,他仍在燕国众军中孤身深入抢出了冉裕,带着冉裕逃到了钱塘。此时,不光是籍罴,就连董润、申钟、石越、张温等诸将,对于冉明根本就没有什么个人崇拜,他们的忠诚基本都是忠诚于魏国这个利益集团,如果冉闵的其他儿子上位,他们同样会选择忠诚,如果这个继承者不足以服众,他们也不介意当一把曹操或者司马懿。

可是冉明的表现可圈可点,偏偏冉明还有那么多嫡系部队,说实话冉明这个皇帝确实够折腾的,也非常能折腾,但是人家冉明敢花钱也能搂钱,反正现在魏国的财政情况良好。虽然南征给魏国财政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是距离破产还远着呢。

籍罴对于冉明最感激的,还是能够赦免籍破虏,并且给籍破虏一个这么好的机会。班定远为何能青史留名,还不是因为他扩地三千里,功劳不亚于灭国,这样以来,哪怕石越、张温、谢艾他们灭掉了晋国,籍破虏也能成为魏国第三阶梯中的领军人物。

籍罴打开文案,然后朗声道:“陛下、各位同僚,今日之议题是参谋部的制定的渡江方案以及行动战略,在这之前,本将先简单说说目前我军以及晋军之态势!”

略微停顿了后,籍罴继续道:“目前在江北方向,我军部署主要征南方面军有青州军、兖州军、征南军直属以及步营(这个并不是指步兵营,而是指魏国中央军嫡系步军六营),上述部队分别部署于海陵(今泰州)、丹阳、扬州、棠邑(今南京江北六合区)、滁邑(滁州)、巢湖、合肥、安庆一线,总计有二十六个步兵营、七个骑兵营、三个器械营、两个辎重营、三个工兵营,一个舟桥营,一个医护营,总数约二十一万七千野战兵力。另外在江北地区我军还有十一个营,总数五万五千人的地方部队。”

“上述这些部队给晋国制造了极大的压力,根据皇家特卫情报处搜集的情报资料,晋国其他各军的兵力部署如下,过去两月来司马聃大力重建了其镇国军四个营,情报显示该部已经恢复齐装满员,总兵力有六万五千人马。另晋军之中义宁军周仲孙所部也补充了战损,军队总数约三万五千人,作战经验丰富,士气较高,装备之甲胄和粮草都足额完善,其战力不容小窥,乃是我军渡江作战首要之敌。晋军之另外一支中央部队,即其虎贲中郎将米利所部之虎贲军,其所部恢复编制,人数同样只有三万五千人,但是其部战斗经验丰富,装备和我魏国制式装备一样,战斗力不容小视,乃晋军之王牌部队之一。三支晋军中央部队外,晋国方面尚有多支郡国部队,其中被我军击溃的多支徐扬郡国军部队已经得到重建,据查晋军丹阳军、九江军、豫章军、六安军、庐江军等番号,上述晋朝郡国军战斗力掺差不齐,战斗力较强者有会稽军,其会稽军拥有三个营近两万人马,如果这个会稽军在会稽国,孙泰根本拿不下山阴。除了会稽军之外,其他郡国兵部队战斗力则是要差很多。除此郡国兵之外,晋国还有江州督护何谦所部的江州军,这虽然同属郡国兵部队,但是这个江州军战斗力较强,人数也据查多达五个营,上述晋军总兵力应当在二十万左右。”

事实籍罴倒没有危言耸听,司马聃的练兵能力虽然不比冉明,可是扩张军队的能力也让冉明目瞪口呆。晋国不比魏国,晋国的商业皆有大大小小的士族门阀把持,商税几乎收不上来,可是农税是晋国财政的主要收入,但是这个农税,又有无数为避税的自耕农,把自家土地挂在士族名下,从而避税,虽然晋国治下如今仍有三百余万人口,可是其自耕农却不足四十五万户。

纯农耕时期生产力非常低,十户农养一名军士和相应的朝廷官员已经非常吃力,司马聃倒好一下子弄出二十万人马,这军队人数是上来了,难道战斗力会一下子上来吗?当然司马聃肯定不会管这个战斗力的问题,他只是为求心安而已,仅此而已。事实上冉闵在历史上最后时期,虽然仅剩邺城一城,但是他还有一个魏郡,还拥有五六十万百姓,可是冉闵仅保留不足两万部队,不是冉闵不想拥有更多的军队,而是实在养活不起。

由于在经济战中,晋国的国控匠户大量流失,所需要的军械除战前从魏国购买之外,其他的部分都是经士族门阀控制的工匠制造的,这样以来价格就非常高了,从而导致晋军扩充军队的成本大大增加。以购买为例,司马聃每增加一名士兵,一年就需要至少五万钱,但是魏国还不到三万钱。魏国的军械基本都是冉明控制的,自己的军队的装备,军械仅保持微小的利润,这让冉明可以廉价获得军械。

二十万军队听上去不少,这些新扩充的部队能有多少战斗力恐怕司马聃自己都不清楚,至少石越敢频繁演习,搞得司马聃连出军平叛都不敢,毕竟晋魏两军仅隔着一道长江。况且两者军队精锐差距太大,能在同等人数下与


状态提示:第953章成立大魏陆军部--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