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欺世盗国>第五百九十四章 新风起时动微末

“多谢相公。”

宁强拱手一礼,没有说那些表忠心的话。

顿了顿,他见陈佑再无吩咐,便毫不犹豫地开口:“好叫相公知晓,强这边也有事要劳烦相公。”

“哦?”

陈佑转身看向宁强。

“说吧。”

“强有一旧属名唤苏枕,不日将入京担任治安寺警监一职,还望相公能照看一二。”

说到此事,宁强一脸无奈。

十天之前他才想法子让苏枕来治安寺帮他,谁成想不等苏枕入京,他自己就被迫离开治安寺。

苏枕乃是武将出身,被排挤针对都是小事,宁强就怕他收到打压之后忍不住闹将起来不好收场,因此才厚着脸皮央陈佑照看。

这不是什么难事,陈佑直接应下。

宁强离开洛阳往登州去了,卢仲彦晚了两天之后也离京入蜀。

他俩离开的这几天,正好结束殿试,各科共三百又十七人及第,其中明法、明算科头名是书院出身,进士科状元许希文乃是庐州寒门子弟,文章之中。

当前殿试最重要的就是确定最终录取名单,名次只能决定初授官的品级而不会决定日后前程,所以本次各科甲第排名由赵德昭亲自裁定。

而许希文之所以被点为状元,同赵德昭的文章顺眼不无关系。

二月二十三,太子宾客、礼部侍郎知部事司徒诩以足疾故乞骸骨,帝再留,诩固辞,乃以工部尚书致仕。

二十五,敕以知邠州事李成璟任礼部侍郎。

至此,围绕春闱而产生的种种风波平息下来,处理全国各地的政务成为两府相公们花费心思最多的事情。

其中有几件特别重要,比如各地刑狱的整顿、地方治安曹的组建,以及税务监清查各府军州税额。

前两件事关系到中央集权和地方治安,最后一件却是相公们施展抱负的基础。

陈佑毕竟是枢密副使,这几件事情上他只能提建议,具体执行还得政事堂几人安排人手去做。

不过他也没有闲着,一边通过明暗两条路调查每年军费消耗情况,一边极力推动登州海军的建立。

三月初二,癸未,敕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窦少华改为集贤殿大学士;同日,制命王彦川罢枢密副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华殿大学士。

要说窦少华改馆阁官在众人的意料之中,那么王彦川从枢密院转到政事堂就是出乎大家的意料了。

王朴得知这个消息是在两府议事上,

当时赵德昭眼见得政事堂这边只有两个相公,枢密院那边却有四位相公,便开口叫王彦川到政事堂来。

不管这个理由好不好,当场反对都会得罪人,不当场反对,就意味着默认,以后再提更加得罪人。

见王朴等人虽不乐意,却不得不捏着鼻子同意,赵德昭再一次感觉到当皇帝真好。

王彦川到东府没几天,就在赵德昭的示意下提出把各地军兵抚恤事宜收拢到兵部来。也就马青表达了不满,其余几位相公尽皆同意,最终敕令王彦川负责此事。

三月底,太常博士石熙载时隔两年再次上书请求朝廷整顿官制。

前年他就提过此事,当时先帝让政事堂负责此事,可惜没有泛起多大浪花。不说其他人,陈佑都只是让他这边的人提几条建议,没有下场支持。

这份奏疏递到政事堂,王朴批了个“应当考虑”,随后一边把奏疏送到赵德昭面前,一边指示把奏章内容刊登在邸抄上。

邸抄要次日才能看到,陈佑身为两府宰相,王朴直接让人给他送来一份抄录件。

毫无疑问,首相王朴支持整顿官制。

可这同陈佑关系不大,奏疏看完直接扔到一边,继续翻看送来的调查汇总。

即便陈佑等人不发声,有首相的支持,接下来几天,关于官制改革的议论越来越多,风向也从一开始各种说法都有渐渐朝支持官制改革转变。

四月初,升任太常博士不满一年的石熙载再次升官,成为吏部员外郎。

四月十一壬戌,起居朝会上,吏部员外郎石熙载上《董正官制疏》。

其后的两府议事中,决定先由吏部梳理当朝官制。两府名义上认可本次官制改革,但具体怎么改,还得再讨论。

只要不涉及实权,单单改个名字清理一些无用头衔,估计没人会闲着无聊来反对。

反正官制这东西,从出现开始改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反正就连增设税曹和治安曹严格来说也属于更改官制,所以,反对者反对的不是改官制,而是重新划分利益。

四月,陈佑推动完成了两件大事。

首先是正式发敕组建渤海海军,军营设在登州州治蓬莱县,以知登州事、登州团练使宁强为渤海都监。

陈佑这边,丁骁任渤海海军都指挥使,是宁强的副手。另外还把宁强点名的旧部——洞庭水军副都指挥使孙纯风调去担任副都指挥使。在陈佑安排中,等宁强调走,就让这个孙纯风接班。

造船厂还在建,几位负责整体规划的老船工已经带着徒弟从吴越国启程赶往登州,其余船工要么从其它船厂调人,要么就在本地招收。如果所有材料都直接购买,大概能在七月份开工建造第一艘战船。

第二件大事则是陈家工坊有工匠成功改进水碓,使得这种用来舂米的机器可以用来锻锤金属。

虽然还有体积庞大、压力较小等不足之处,但已经可以应用于实践,接下来就是慢慢优化,以缩小体积、增加


状态提示:第五百九十四章 新风起时动微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